温州的一座历史文化瑰宝——伯温楼介绍
伯温楼是一座蕴含着深厚历史底蕴和丰富文化魅力的建筑,它不仅是温州的地标之一,更是为纪念明朝杰出的政治家、军事家、文学家刘伯温而建。刘伯温被誉为“中华第一智者”,辅助朱元璋建立明朝,并制定了著名的《大明律》,为明朝的政治经济法律奠定了扎实的基础,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伯温楼于2013年3月开始破土动工,经过六年的精心建设,最终在2019年11月2日竣工并举行落成典礼。这座楼的建造使用了530吨钢筋和7800多吨水泥,占地面积4200平方米,建筑面积达6800平方米,实用面积为5600平方米。楼高58.68米,外观为五层,内部实际有九层,寓意天长地久,这也是中国文化中最为吉祥的数字,象征着尊崇与永恒。
首先,请跟随我来到伯温楼的一楼大厅,正面是刘伯温的铜像,高9米,宽5米,背景就是他规划打造的金陵也就是现在的南京城。铜像两侧是《文章经国》和《谋略济时》两幅匾额,是对刘伯温辅佐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的丰功伟绩的赞颂。大家都知道刘基是位风水大师,所以在前面的是八卦,左青龙右白虎,前朱雀后玄武。朱元璋是这样评价刘基的:”学贯天人,资兼文武;其气刚正,其才宏博。”
我们民间有句谚语是这么说的:三分天下诸葛亮,一统江山刘伯温。
伯温楼的三楼,穗丰刘氏历史馆,正面墙上是永嘉郡穗丰刘氏谱系图,一边是刘基年表及后人列传,刘基直系嫡孙刘虒、刘骁由于逃难迁移,造成了刘基后裔走出大山,来到温州平原地带,这里仙岩穗丰村是温州地区人数较集中的刘基后裔聚居地之一,以刘伯温为第一代,我们这个村里已有30代了,这里穗丰的村民大部分是刘基后裔。据刘氏宗谱记载,刘基之孙刘骁,字士捷,从文成南田迁居仙岩穗丰,刘氏族人在此繁衍生息至今600多年,现有8000多人,我们的老太祖来到这里时只有18岁,开始学木匠手艺。
为何刘基子孙会逃难到仙岩穗丰村呢?事情应该从这里说起,建文四年(1402年),“靖难之变”刚结束,朱棣登位后,对不肯合作的大臣进行,大清洗,建文帝的主要谋臣黄子澄、齐泰更是被株连九族,朱棣下旨召刘基的儿子刘璟进京任用,然而刘璟坚持“人臣事主,死而不二”称病抗命,这让朱棣很生气,下令将其逮押至京。在京城大殿上,刘璟见到朱棣不称皇上,而称殿下,并言:“殿下百年之后也难逃一个‘篡’字。”朱棣听后大怒,将其下狱,刘璟在狱中辫发自尽而死,消息传回南田,刘氏一族怕大祸将至,提议让刘璟之侄刘虒与刘璟次子刘骁携家出逃,为刘氏家族留下血脉,他们逃难的目的地是永嘉碧莲,距南田200多里地。
刘虒、刘骁连夜从南田北上,从麟溪上船,经瓯江到青田,顺瓯江口进入楠溪江,北上可直达碧莲。但在途中,刘虒突然想到碧莲亲戚也在九族之内,恐会牵连他们,于是就在瓯江口附近上岸,开荒筑屋,住了下来。为了隐匿起见,他变姓埋名,从繁体字“劉”姓中去卯去刀取“金”,改为金姓,并把住的地方取名为金堡,所以我们常说刘金二姓是一家,刘骁先随堂兄刘虒到金堡,后又迁居仙岩穗丰,目的是防止兄弟同罹于难。
从建文四年(1402年)至万历三十六年(1608年),在这200多年间,后代一直姓金。万历三十六年,刘基第十三世孙刘荩臣袭封诚意伯,刘荩臣将刘虒、刘骁避难和变姓埋名的情况,据实报告给朝廷,请求让刘虒、刘骁的子孙复姓,获朝廷下旨,金堡、穗丰的刘基后裔才奉旨改回刘姓。
现在来看另一边,墙上是各地刘基庙的信息及刘基文化的精髓。中间的沙盘,这是刘基后裔在浙南和温州地区的分布图,沙盘上标有32座有关刘基文化的场所,据今年统计,现在的刘基后裔有6万多人,大部分都生活在这个浙南,温州地区,大家可以来仔细找找,找到自己最熟悉的地方,在那如果碰到姓刘的,很有可能就是刘基的后代哦!
伯温楼四楼的古戏台,这里是传播刘基文化,瓯越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,我们会把刘伯温的故事呈现在这个舞台上,同时通过这个舞台,可以展现瓯越地区的丰富艺术文化和独特的民间技艺,我们现在已经开始与各界合作,在这里举办各种形式的活动,无论是学习课堂、发布会、聚会、晚会、展览,还是沙龙,这里设施完善,环境优美。此外,馆内陈列的艺术品以及文物,无不透露出这片土地上的深厚文化底蕴,让人们在欣赏艺术之美的同时,也能感受到文化的熏陶,相信这里必将成为温州地区各种交流活动的最重要场所之一。
伯温楼的五楼,廉政文化教育基地,刘基作为大明的第一谋臣,被誉为“立德,立功,立言”三不朽伟人,从元末到明初,广泛参与国家管理工作,同时参与了明初典章制度的建设,他的仕途中三次主动辞官,最后走上了弃元佐明的道路,刘基都不是为了身外之物,名和利,而是以正直公正,严于执法,不畏权贵,直言正谏,公而忘私,爱民情怀去完成了社会事业的同时完成了自我,把小我融入社会,成就了大我,赢得了“诚意伯”“帝师”之美誉。
刘伯温的这些廉政思想,对于当前社会具有丰富的时代价值,特别是刘基精神与温州人“不依不赖,敢闯敢创,务实致富”的精神具有很大相承性,刘基作为瓯越之子的佼佼者,并对瓯越文化,对温州人精神是有了某种程度的超越,刘基精神这种超越对当代温州人具有借鉴与启迪的作用。
伯温楼的六楼,欧洲文物回归厅,说到欧洲,我们穗丰村的刘氏,绝大部分是改革开放后,去欧洲生活经商的,主要是在法国,意大利,西班牙,葡萄牙等国家,这批勤奋与努力的刘基后裔不但为当地的社会建设做出了贡献,也为家乡的发展注入活力,对他们来说,故乡不仅是割舍不断的乡情,也是在外拼搏的原动力,20世纪90年代开始,他们就回乡修桥筑路,特别是积极参与到这座宏伟壮观的伯温楼的建设,这里六楼的文物,都是刘基后裔在欧洲通过不同的渠道购得,运到这里的,这些欧洲明清时期艺术瓷器的回归及展示,呈现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。
伯温楼的七楼,塘河文化馆,塘河文化属于山水诗,山水诗是塘河文化、瓯越文化的一部分,温州塘河分为两段。从鹿城小南门到瓯海瞿溪,称为西湖,也叫会昌河。从鹿城小南门到瑞安,称为南湖,也叫温瑞塘河。
南塘河因其便利的交通和优美的郊野环境,自唐代起就吸引了无数饱学之士和殷实之户在此定居,无数文人墨客都曾在这里留下足迹,刘基后裔生活的穗丰村,地处七铺温瑞塘河的中心地带,是塘河沿岸的八大怀古景点之一,又是温州市瓯海区的南大门,以前穗丰的村民以农耕为主,渔业作为副业,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小船自备,妇孺老幼都会划船,养鸬鹚,撒手网,拨百袋,放鱼弹,巧船丝,插冷钓,捞虾籽等捕捞方式,村民们农忙耕作,农闲捕鱼,常年如此,但衣食自足,部分人相当富饶,人称鱼米之乡。
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每年受到极大关注的塘河龙舟赛,龙舟活动是温州民间遗俗之一,亦是瓯越文化的具体历史特征之一。有塘河的地方,就有龙舟活动的踪迹,穗丰段河面宽广,是龙舟竞赛的理想地段,周围各村的龙舟都会划过来展现自己,每年端午节期间这里更是高潮。
伯温楼的八楼,西周文物古迹馆,2003年9月,穗丰杨府山修建公园的村民发现了青铜器,于是这座沉睡了三千多年的西周土墩墓重现于世。穗丰这座土墩墓,经考古人员细致发掘后,在墓底分别出土了鼎、簋、铙等青铜礼乐器,以及戈、矛、短剑等青铜兵器,还有玦、镯、柄形器、蝉形饰、管形饰等玉器共八十三件(组)。经省文物部门鉴定,其中国家一级文物五件、二级文物十件、三级文物五十五件。此后的2009年,在杨府山的北坡,先后又发现三件青铜器。
穗丰土墩墓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,继20世纪80年代在绍兴发现的战国土坑墓和20世纪90年代黄岩发现的西周土墩墓后,我省又一次重要考古发现,对研究商周时期温州地区的越文化具有重要意义,同时也充分证实了温州古老的人类文明史,被誉为“东瓯文明的曙光”。
此外,馆内设有介绍青铜器的历史,青铜器的发明是人类进化史上一大奇迹,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青铜器分为生产工具,兵器,生活用具及乐器等类别,青铜铸造业的出现,在科技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。
伯温楼的九楼,这里是个观景平台,站在这里可以鸟瞰壮丽的山河美景,附近温瑞塘河的景象尽收眼底,我们即将开放茶话休闲区,供人们休憩品茗,这不仅提供了优美的环境和高品质的茶饮,还可以成为人们放松身心、交流思想的重要场所,让人们能够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一片宁静的天地。
现在我们来看两边的肖像,这里都是刘伯温的前辈,一边是西汉时期,从汉高祖刘邦皇帝开始到汉少帝刘辩皇帝,共12位帝王,历时300多年,另一边是东汉时期,从光武帝刘秀皇帝开始到汉献帝刘协皇帝,共12位皇帝,历时近200年,大堂中间是处于现在西安的刘邦皇帝的未央宫,未央宫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宫殿建筑群之一,其建筑形制深刻影响了后世宫城建筑,奠定了中国两千余年宫城建筑的基本格局。